「每月一星」大仁『蟲生創生基地』的循環農業經濟推動-環職系 邱俊彥
撰寫:秘書室
1992年退伍後來到屏東大仁藥專任教於公害防治科,沒想到就在此生根至今,三十年的歲月陪伴著大仁的成長與蛻變,期間擔任6年的系主任、2年國際處兩岸事務中心主任,去年2月再次接手系主任,因之前的行政經歷也就駕輕就熟,然而隨著時代的社會演變,現所面對的挑戰和以往不同,整個少子化的問題更為險峻,至今已有之前比本系招生狀況佳之ㄧ些科系面臨驟變無法再延續發展;感謝本系所有同仁的努力讓這個系繼續順利運作,一路走來,體會了一件事:系之經營除了努力招生外,必須發展系的特色,當面臨他校的競爭時才能永續經營發展。基於此理念,本系順應政府政策發展方針,在高教深耕計畫中擘畫了兩大主軸發展一為環安衛智慧雲,另一為具有循環經濟概念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作為本系之發展特色;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之發展正符合屏東農業縣在地產業之需求,此計畫主軸之目標不但可以解決農業廢棄物問題更能創造新的農業經濟。
近年來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聚焦於黑水虻之養殖,黑水虻原產於南美洲,是一種腐蝕性昆蟲,其幼蟲靠吃廚餘、動物糞便、動植物屍體等腐爛有機物維生,被稱為「大自然的清道夫」。在台灣出現已有數百年,近年來被視為推動「永續農業」的重要角色。據環保署報告,1公克的黑水虻蟲卵可孵化出約5萬隻幼蟲,能處理50公斤廚餘。彰化縣田中鎮公所投入應用,先以破碎脫水機處理廚餘,再靠黑水虻分解,成功消化每月約18.4公噸重的廚餘,減緩焚化爐壓力。此外,黑水虻的蟲卵、蟲蛹、蟲糞、蟲體等也具有經濟價值。黑水虻幼蟲因營養價值高,近來許多養雞場、漁場紛紛以此代替飼料。環保署估計,未來新興的廚餘處理技術,可創造至少50億元商機。嘉義縣邑米社區大學創校校長吳孟昆就表示,如何運用黑水虻已是全球性議題,目前有許多學者投入研究,期望未來能證明黑水虻無害,研發出更多使用方式。本系賴文亮教授帶領師生團隊深入農業生產鄉鎮-高樹鄉,了解農產品加工會產生大量下角料,為有效利用這些農業廢棄物,乃建置位於達文西大樓屋頂之「蟲生創生基地」-以黑水虻為核心進行循環農業經濟之研究,場域包括黑水虻培育區、魚菜共生區、有機作物植栽區、堆肥及肥料製作區與有機雞區,並兼具大學社會責任,進行循環農業經濟之推動工作。
此「蟲生創生基地」提供一個優質的場域作為教學、戶外教學、公私機構單位到訪、上游學校參訪以及實習與實務專題訓練之用;這個基地成立以來,大三共四位學生透過校內外專業師資培訓,除入選屏東縣青年創業團隊之一,並成功進駐屏東南華智慧農業學校,近期更透過線上募資平台,成功募得超過20萬的資金,協助許哲榮校友的鴻旗有機農場,透過以黑水虻轉換農場鳯梨加工下角料為生物性蛋白及有機性肥料,形成一種循環有機農業,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SDG11(社區永續發展)、SDG12(生產及消費之永續)及SDG17(社區之共利模式),學生藉由校內之專業訓練,解決社區問題及提昇農民淨收益,強化學生學習成效,也是個人與賴文亮老師團隊協助推動本系大學社會責任的重要工作,並期作為校內執行USR核心價值之典範。